場景資料庫

SCENES

查詢

於民國48年創校的社團國小,歷史超過一甲子,校園週邊擁有豐富生態資源豐富,環保教育有成,是有名的生態校園,其中樹林裡的諸羅樹蛙數量密度冠居全球,蛙類高達11種,佔全台灣蛙類品種的三分之一,諸羅樹蛙高而輕脆的一連串叫聲,成了社團國小中特有的大自然美妙交響樂聲,此外,師生們將家長農作所棄置的太空包用於土質改造,綠化有成,形成豐富的自然生態體系。

位於嘉義縣大林鎮的私立綜合大學南華大學,創立於1996年,為佛光山釋星雲創辦,是佛光山創辦的第一所綜合型大學,校園座落於一片田園景緻中,依山建築、綠意盎然,占地63公頃,有森林大學之美名,擁有遼闊草原和蓊鬱樹林等自然景觀,各類植栽多達百餘種,是綠能校園之典範,無論是清晨或夕陽時分皆能欣賞到不同風貌之美景。

80幾年的老宅居然「烙英文」?建於1936年的傳統閩式三合院,陳港宅第建材取用福杉、檜木及紅磚,以中西不同風格的彩繪、磁磚畫裝飾,其中以洗石子所排列「MA、V、NO、S」英文字樣,最令人玩味。雖然這些英文字的意思仍帶著謎團,但在鏡位的表現下,或許能帶起與觀眾的互動與討論。

於阿里山公路47.5K處,為O型環形步道,總長874公尺,沿途多為坡度平緩的路段。整座山林由油桐、樟樹、臺灣杉等多種植物構成,充滿原始自然的氣息,當陽光灑下,光影在林間跳躍,幽靜而質感十分愜意。 每年四月油桐花盛開,滿山遍野的四月雪景象,也為山頭增添浪漫景象。

號稱五星級的光華社區,早期因盆地地形高於其他村落,舊稱頂盆仔,後改稱頂笨仔。位處海拔高度1,000-1,300公尺,坐擁群山環繞、下有阿里山麓八掌溪流經,有感於環境保育的重要,村民積極復育、保護家園,得以保存人文珍寶,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包含天上繁星、地上螢光菇、林間螢火蟲、樹上白面鼯鼠、水中鯝魚等會發光的「五星」;牛山古樹、土地公古廟、百年古厝等「三古」。社區也逐漸轉往結合生態發展觀光,讓外地遊客也有機會深入社區,體驗五星級的大自然之旅。

由陳家三兄弟於1988年攜手創立的香藝家業「新興製香廠」,主要生產廟宇祭祀常見的線香與香環,憑藉著用心打下扎實的品牌地基,在多年耕耘下,逐步擴大製香廠的規模。1997年轉型現代化經營「伍蓮香業開發有限公司」,攬招了更多的員工,無畏同行削價競爭,堅持帶給消費者最天然的產品。陳家對於製香這項傳統工藝,期望的不只是恆久發展的事業,還有對於台灣傳統香藝傳承的期許,於是在2008年,落實心中萌芽許久的想法,結合在地、產業與文化傳承等面向,成立了「新港香藝文化館」,期許提供大眾更深入的香藝知識。館內空間不大,如展間般羅列出許多中式風格文物,以文字介紹了香的歷史、線香於宗教與日常生活的使用時機、世界各國香的運用,也用了陶製模型模擬出線香製作步驟,另外,館內也提供體驗活動,亦有機會親見師傅製作線香的熟練過程。

以「阿公阿嬤伴孫的閱讀館」方向來做規劃,圖書館內部透過色彩規劃和立體繪圖技巧,宛如立體的故事屋。1到3樓為期刊閱覽、青少年與成人主題書、兒童繪本等,4~5樓祖孫三代互動的故事屋,並開放戶外放空的思考平台,加入綠色植栽的棚架孕育閱讀的素養與能量,全館明亮且氣氛溫馨,是刻劃隔代教養親情的場域。

二次大戰後台灣仍有鹽業專賣制度,由臺灣製鹽總廠所控管,在全台各大鹽場曾設置20幾座磚造與木造槍樓,並有鹽警持槍看守,然而隨著臺灣日曬鹽業結束,多數的槍樓也功成身退陸續拆除,僅有高雄茄萣竹滬鹽灘、台南七股頂山鹽場與嘉義布袋新塭槍樓留存至今。
六角造型的新塭槍樓槍樓,磚紅色的外觀斑駁殘舊,帶有歲月的痕跡,內部雖然幾乎成為廢墟,但仍可想像當時駐守在此處的鹽警生活樣貌,頹廢的樣貌十分適合部分類型創作在此地拍攝。

正式名稱為阿里山森林鐵路第13號橋的牛稠溪橋,是銜接竹崎車站與樟腦寮車站的要道,為橫跨牛稠溪的單軌鐵橋,今日仍是阿里山火車重要的交通建設之一。根據記載,日治時期建設的木造結構為第一代橋樑,後來因毀損而改以水泥、鋼梁等不同材料修建。現今所使用第四代橋樑,並非當初的建設,地點也略往原處東移,全長114公尺,以鋼鐵桁架橋、泥座橋墩重新砌建,簍空的橋體豐富了視覺,也吸引攝影愛好者,樂於鐵橋兩端等待,拍下有如火車過山洞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