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資料庫

SCENES

查詢

築夢森居探索生態農場,從原本一片漫山遍野的檳榔園,經過場主十年時光的打造,造就充滿森林般氛圍的築夢森居,111年12月14日通過行政院環保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為本縣第一座私人山區型環教場域。 農場的特色主題豐富,包含生物多樣性、戶外探索、環境教育、尊重生命、親子樂活、食農教育等,環境教育課程的設計對於自然維護與保育工作,從新的角度親近自然,從農事的參與到餐桌上的實作,串起了生活、生產與生態,成為民眾假日觀光休憩的好景點。

民國五六十年代為台灣竹編產業的高峰,昔日溪口鄉的美北村、美南村、天赦庄整村滿是竹編加工廠,家家戶戶的村民幾乎握有一手竹編手藝,竹製品不僅內銷更出口外地,號稱竹編王國當之無愧。
在市場上用來裝運蔬果的竹簍是常見的器具,竹編的材質可塑性高,可以製成各種日常用品,時至今日,工業發達講求效率與低成本,竹製品逐漸被塑膠品替代,產業因而走向沒落。為了保留竹編工藝不消失,2012年在地有志鄉民集結各界力量,成立「嘉義縣崙尾天赦竹編發展協會」,由老師傅傳承竹編技藝,並與地方小學合作,讓小學生動手參與,協會也積極向外推廣,歡迎民眾們造訪學習,持續發揚竹編文化與價值。

寧靜的社區藏有許多別具風情的紅瓦厝,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風格與特色與故事,幽長巷弄宛如時光隧道,帶人走進光陰的故事,是攝影的絕佳角度之一。鹿東村舊名「埤頭」,目前仍有一處豐沛水源的埤塘,夜色降臨時迷人萬分,水流流經社區形成一條條小溝渠,周邊有油車間、市場、三合院、舊學堂,還有牛墟等繁華景象。這裡每年舉辦「涸魚文化季」,以膠筏競渡為主要活動,是村民間熟悉且期盼的活動之一。

江山社區舊時因地質鬆軟易有土石流,因而被命名崩山聚落,直至民國39年才更名為江山里。 聚落的居民過去以務農維生,如今的江山社區仍保有農村古樸的韻味,目前約有130間閩式建築,是保存狀況比較完整的聚落。但因人口外流嚴重,許多擁有美麗紅磚瓦和交趾陶的三合院逐漸荒廢,幸好近年來有不少青年返鄉進行社區營造,替古老的農村找回生命力。

這裡的三合院聚落全都是坐北朝南的建築,庄內三條東西向及四條南北向的巷道,以及112家傳統五間口的三合院,其中也不乏保存良好的百年古厝。棋盤式街景猶如迷宮般,讓人想要一探究竟,紅色磚瓦的屋舍聚落,不論空拍或者平攝都能攻佔視覺。
庄內傳統工藝「天地掃」,除精巧美觀外,據傳還可以去煞、除霉、防小人。

在八八風災中受到重創的鄒族來吉部落,其中41戶居民災後遷移到阿里山的152林班地重建家園,「得恩亞納」(Toe’uana)便是取鄒族語「遠離河床、平坦安全的土地」之意,期望族人可以在此長久平安的落地生根。
從阿里山公路循著蜿蜒的產業聯絡道往多林方向行車,就能在深山處發現有著三角屋頂和繽紛外牆的得恩亞納社區,這個與世隔絕的小村落被翡翠山林層層環繞,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在藍天綠蔭的襯托,乍看還帶點歐洲童話小鎮氣氛,如畫一般的優美景色令人陶醉。

在朴子中正路老街上,一個轉身就能遇見老建築,有木造房舍、樸實的紅磚屋、洗石子兩層樓老洋房...,在巷弄中體驗日治到民國街屋之美。傳統街屋主要集中於朴子市場周圍,包括:醫院、藥行、竹製蒸籠店等商號,建築結構與狀態均保持良好。推薦: •中正路125號大風堂 •中正路125號一安堂藥局 •中正路127號義益商店 •中正路151-1號德壽堂

布袋洲南鹽場最早自1824年便開始曬鹽,曾是台灣鹽田重要的指標,直至政府不敵各種外在環境因素決定終止曬鹽產業,各處鹽田土地交由財政部接管,洲南鹽場也隨之沒落。 2008年由布袋嘴文化協會接手鹽田將古老的洲南曬鹽場重新開啟,復育鹽田生態,以「水、土、風、光」(海水、土地、季風、陽光)等特色,傳承老鹽工的曬鹽技術。

朴子市山通路及龍水宮前街廓彷彿時光定格般,充滿舊時代氛圍,知名廟宇龍水宮前街廓島依舊保有臺灣早期磚造街屋,走過一幢幢閩粵風格的紅磚老屋,宛如閱覽著嘉義朴子的歷史歲月,相當適合需要閩粵式街屋、懷舊時代和復古氛圍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