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資料庫

SCENES

查詢

太和風景區於日治時期以鄒族語稱作「哈哩味」,二戰後為求「地方和睦相處」,而取為「太和」,是梅山鄉最偏遠的村落。
近162甲縣道,位於象山的山腰,由制高點俯瞰,多是果樹與茶園等經濟作物,少有人為開發的建物,充滿著樸實的自然風光。太和風景區海拔約900公尺,有著如低谷的凹處,因地勢起伏,村民居住分散,因倚賴種植茶葉,成為相當富庶的聚落。過去曾栽種李樹發展觀光,所以在村落中仍能巧見李花盛開的景象。

淺綠色的竹崎車站以檜木建造,站外木造岸式站台、枕木臨時月台延伸車站復古風情,站內售票口、服務台、候車椅等也都維持舊時樣貌,讓人彷彿穿越時光隧道,回到阿里山林鐵沿線繁榮的年代。
竹崎車站是是平原與山區分界,在使用蒸汽火車頭的年代,火車行駛到這裡就必須在列車後方換上噸位更重的火車頭,改用推行方式爬坡,這樣特殊的鐵道風景,如今隨著時代變遷已不復見,只剩這間舊車站從日治時期陪伴台灣人繼續寫下阿里山林道的發展故事。

海拔2,138公尺的神木車站,前後站分別為二萬平車站和阿里山車站,為阿里山林業鐵路的第三分道,過去因車站旁一棵樹齡高達3,000歲的紅檜木而廣為人知,許多人不遠千里搭乘火車上山,便是要到神木車站欣賞這棵阿里山神木。但這棵神木於1953年及1956年遭受兩次雷擊,後來又不敵風雨侵襲逐漸傾倒,於是林務局於1997年將神木放倒回歸自然土地,如今前來的遊客僅可透過部分樹木的輪廓和老照片依稀想像神木當年的風采。

梅山上到太平,海拔落差約1,000公尺,公路上共36個夾彎連續13公里緩坡而上,特殊的地形吸引許多遊客到此一遊,更是單車騎士們挑戰的目標。
太平36彎為嘉162縣道往太平村的公路,政府單位也特別於每個彎道處做上編號,近年更增設新款剪紙藝術風格的立牌,除了號碼以外還加上勉勵話語,讓喜愛透過拍照收集36彎的遊客與騎士,更期待著下一彎道的驚喜。由平地出發沿途樹林圍繞,待攀過第24個彎後,會開始感受到風景豁然開朗,推薦上到36彎上的望風亭,可以俯瞰市景嘉南平原,也是賞日出日落、夜景的好所在,偶然巧遇山中起霧,還能驚見雲海壟罩的浪漫情景。

落成於1912年的十字路車站海拔約1,534公尺,原本並無地名,因過去來吉、達邦和特富野等部落居民狩獵途徑在此處交會,現今的阿里山公路與阿里山林業鐵路也在這個地點重疊,因而得名。十字路車站站體是台灣早期常見的平房,簡單的磁磚覆蓋水泥之上,並無太大特色,周遭有附近居民經營的餐廳和咖啡店可以稍作休憩,十字路車站旁原為當地派出所,如今則改建成木造觀景台供遊客眺望遠方壯麗的山林景觀。

臺灣目前保存較完整的的磚木造結構教會建築,曾被列入文建會「歷史建築百景」。古意盎然的紅磚牆,居然留有二戰時期的彈痕,建物採長方形設計,類似羅馬時期的法院格局,門面則配置一門兩拱窗,特殊的外牆砌法,是一道美麗的特色牆。而當年教會為了入境隨俗,在西式建築內掛雙龍呈祥的中式匾飾,形成有趣的視覺效果。

朴子配天宮擁有超過三百年以上的歷史,是朴子聚落發展的中心。主神為天上聖母媽祖,同時供奉虎爺神像,特殊之處在於神像身穿龍袍。最著名的信仰為牡丹花求子,每年吸引不少信眾前來求花求得好孕,在尚未進到配天宮大殿之前,可以看到左右邊各有一株白色與桃紅色的牡丹花。此外,元宵節結燈花是配天宮百餘年來最具特色的慶典,每逢節慶,廟方和民眾共同來打造燈海及創意花燈,重現燈花原鄉榮景。 配天宮的建築配置大致呈「囬」字型,依次是最華麗的三川殿、最高大的正殿和後殿,正殿的兩邊設置鐘樓、鼓樓,除了建築雕刻的講究外,廟頂則呈現華麗的交趾陶剪黏藝術。 【節慶活動】•燈花大會元宵至二月底

位於鹿草鄉鬧區旁,保留了60年前閩式三合院建築。每個房間,都可看到檜木、紅磚的歷史風華。站在大客廳的長廊向前望去,盡是一片綠意盎然,淳樸嘉南大平原的田園風光。三合院最大的特色為中庭的「禾埕」,主要是用來曬穀場,也是孩子玩耍的場域,晚上全家人還能在這空曠的廣場中,欣賞月色感受農村風情,早晨聽著雞鳴品嚐豐盛農村早餐,滿載人情。

日治時期建造的牌樓式街屋,以前鎮長簡德卿翹鬍子特色為名,取名「翹嘴秋茶店仔」,整體建築為罕見的三進式建築,前面為店面,接著由天井接樓房主建物,再接著由天井接廚房。建築物曾因梅山大地震重建過,樓房則於一九一四年興建,目前以濟陽衍派街屋之名登錄為歷史建築,為大林繼萬國戲院之後第二個有形文化資產。 老屋改建後以人文會館樣貌向世人展示,內有許多藏品重溫百年古厝建築風光,如百年豬肉攤和留聲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