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資料庫

SCENES

查詢

民國五六十年代為台灣竹編產業的高峰,昔日溪口鄉的美北村、美南村、天赦庄整村滿是竹編加工廠,家家戶戶的村民幾乎握有一手竹編手藝,竹製品不僅內銷更出口外地,號稱竹編王國當之無愧。
在市場上用來裝運蔬果的竹簍是常見的器具,竹編的材質可塑性高,可以製成各種日常用品,時至今日,工業發達講求效率與低成本,竹製品逐漸被塑膠品替代,產業因而走向沒落。為了保留竹編工藝不消失,2012年在地有志鄉民集結各界力量,成立「嘉義縣崙尾天赦竹編發展協會」,由老師傅傳承竹編技藝,並與地方小學合作,讓小學生動手參與,協會也積極向外推廣,歡迎民眾們造訪學習,持續發揚竹編文化與價值。

火龍果是盛產在熱帶的水果,陽光形象深植人心。成排的火龍果樹,遠遠望去就像綠色的垂瀑,成熟時一顆顆艷紅飽滿的火龍果在綠叢中顯得格外亮眼。一個火龍果枝條可高達10~20個的花芽,花的屬性與曇花相似,僅在夜幕低垂時開花,隔日清晨前便很快地凋零枯萎,也形成了一夜限定的奇特風景。 而位於鹿草鄉的和興農場曾獲全國火龍果品質評鑑冠軍,以精緻化為出發點,透過有機栽種來提升水果的價,年年種出甜度飽滿的果實。

阿里山山麓下的村落,其實也是柿子的故鄉,產量占全台7、8成以上,甚至也供應著新竹北埔柿餅原料,每年入秋,番路滿香金黃點點,充滿秋收的色彩。
榮獲百大青農殊榮的柿子哥農場,是目前少數使用真空脫澀的農家,同時提供採果導覽與體驗。這裡的柿子樹平均都有30-40年的歷史,枝葉茂盛盡情舒展在果園中。而村子裡還有一棵百年茄苳樹,以及樹下日治時期的土地公廟。

每天下午一點開始漁獲上岸,是東石漁市熱鬧喧騰的時刻,滿地的魚蝦貝蟹成堆的等待賣出。反應出奇快的拍賣員,掌握現場的競價氣氛,高低起伏的數字迴盪在漁市內,無論是參與出價魚販或者在一旁觀看熱鬧民眾混雜成一片,宛如一場流動的海產盛宴。

嘉義為台灣四大菸草種植區之一,中埔、竹崎為嘉義主要產地,栽植菸草歷史可追溯至日據時期,一分地菸草獲益等同一甲地稻米,這裡的菸農很多都是歷經兩、三代傳承,然而在台灣菸酒公司收完最後一批菸草後,確定不繼續收購後,也宣告菸草業走入歷史,雖然菸田逐漸消失中,依舊仍有菸花在三月份綻放,持續著土地上的故事。

每年入秋吹起東北季風,是烏魚子農忙的時候,沿海東石、布袋鎮漁民忙剖魚取卵,緊接著進行鹽醃、曝曬的程序。由於嘉義白天日曬長,夜間低溫乾燥的環境,是製作高品質烏魚子絕佳條件,「烏魚子之鄉」的稱好不脛而走。

連續四年獲得烏魚子冠軍的東石林家烏魚子擁有13個魚塭,憑藉著經驗與改良,在眾多業者中打響名號。

由陳家三兄弟於1988年攜手創立的香藝家業「新興製香廠」,主要生產廟宇祭祀常見的線香與香環,憑藉著用心打下扎實的品牌地基,在多年耕耘下,逐步擴大製香廠的規模。1997年轉型現代化經營「伍蓮香業開發有限公司」,攬招了更多的員工,無畏同行削價競爭,堅持帶給消費者最天然的產品。陳家對於製香這項傳統工藝,期望的不只是恆久發展的事業,還有對於台灣傳統香藝傳承的期許,於是在2008年,落實心中萌芽許久的想法,結合在地、產業與文化傳承等面向,成立了「新港香藝文化館」,期許提供大眾更深入的香藝知識。館內空間不大,如展間般羅列出許多中式風格文物,以文字介紹了香的歷史、線香於宗教與日常生活的使用時機、世界各國香的運用,也用了陶製模型模擬出線香製作步驟,另外,館內也提供體驗活動,亦有機會親見師傅製作線香的熟練過程。

創立於1985年的林園製茶,位於海拔1200-1600公尺的石棹山坡地,台18線阿里山公路63.2K處,以栽種阿里山珠露茶、阿里山高山烏龍茶、阿里山金萱茶聞名,從茶園管理、採收、製茶、烘焙及銷售,以一條龍式製成保障茶葉品質,在茶廠除了可以直接買到最新鮮的茶葉,也能現場品茗,還有機會到廠內參觀曬茶廠、茶葉加工等機具。站在林園製茶的制高點上可一望無際茶園,遠眺彼端群山綿延,偶有山嵐圍繞、偶有熱情的日光映照,空氣裡瀰漫著茶葉的清香,盛夏來臨時還能到一旁的愛玉園與螢火蟲共舞。

台灣廟宇常見的裝飾-交趾陶是一項採用低溫彩釉軟陶的工藝,興起於嘉義新港鄉的板頭社區,令此處又被稱為「交趾剪粘工藝村」,社區中隨處可見交趾陶所製成的作品,尤其位於社區內的復興鐵橋,曾經是風光一時的交通要道,因產業轉型走向沒落,透過在地人士號召與政府單位合作,集結多個師傅的手藝,耗時一年時間製作,於鐵橋的堤防邊創作出寬31.5公尺、高5公尺的苦楝樹,呈現出苦楝樹四季的變化,就連樹上的昆蟲也維妙維肖,除此之外,社區中隨處可見交趾陶所製成的作品,拼貼的休憩座椅、清晨盛開的山芙蓉、堤防下攀爬無數的牽牛花,就連各大引路看板,都充滿著交趾陶華麗又精緻的裝飾,也為社區注入新興活力與觀光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