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資料庫

SCENES

查詢

二次大戰後台灣仍有鹽業專賣制度,由臺灣製鹽總廠所控管,在全台各大鹽場曾設置20幾座磚造與木造槍樓,並有鹽警持槍看守,然而隨著臺灣日曬鹽業結束,多數的槍樓也功成身退陸續拆除,僅有高雄茄萣竹滬鹽灘、台南七股頂山鹽場與嘉義布袋新塭槍樓留存至今。
六角造型的新塭槍樓槍樓,磚紅色的外觀斑駁殘舊,帶有歲月的痕跡,內部雖然幾乎成為廢墟,但仍可想像當時駐守在此處的鹽警生活樣貌,頹廢的樣貌十分適合部分類型創作在此地拍攝。

正式名稱為阿里山森林鐵路第13號橋的牛稠溪橋,是銜接竹崎車站與樟腦寮車站的要道,為橫跨牛稠溪的單軌鐵橋,今日仍是阿里山火車重要的交通建設之一。根據記載,日治時期建設的木造結構為第一代橋樑,後來因毀損而改以水泥、鋼梁等不同材料修建。現今所使用第四代橋樑,並非當初的建設,地點也略往原處東移,全長114公尺,以鋼鐵桁架橋、泥座橋墩重新砌建,簍空的橋體豐富了視覺,也吸引攝影愛好者,樂於鐵橋兩端等待,拍下有如火車過山洞的畫面。

這座百年橋梁外型古樸優雅,周邊綠意環繞,橋下溪水清澈、魚蝦成群,相傳是日治時期由地方仕紳籌建,依循傳統工法將方形石塊堆砌起來後,再使用糯米、紅糖熬製的天然黏著劑固定,因此也被當地人稱為「糯米橋」,即使經過921大地震和多次水災氾濫,橋身依然穩固,彰顯前人建築智慧。

觸口村民口中的「天長地久橋」,其實是分別橫跨在八掌溪上游溪谷、一上一下的兩座吊橋,行走在橋面上,感受腳下湍急溪水奔流,欣賞翠綠青山環繞,聆聽來自林間的蟲鳴鳥叫,寬闊視野十分療癒紓壓。
天長地久橋建於日治時期的1937年,當時以紀念昭和天皇和皇后生日的天長節、地久節來命名,經過時代變遷,天長地久橋褪去了殖民歷史色彩,現代民眾多已忘了由來典故,反倒讓這兩座吊橋成為祝福情侶相守一生的特色景點

大埔橋為台灣三大跨徑式橋樑,特色為伸臂式無橋墩的拱橋,距曾文溪谷上空約七十多公尺卻無橋墩,壯觀綺麗的景色,是進入大埔鄉第一個觀光據點。站在橋上清楚可見曾文溪水常年切割山壁所形成的壯觀峽谷地形,因此有「長江小三峽」的美譽,站在橋上向下大聲呼喊,還可以清晰的聽到回音。

行千吊橋長度為125公尺,橫跨牛稠溪,可遠眺層巒疊翠以及朴子溪上游的綺麗景色,美不勝收。三月下旬,俗稱「三月櫻」的花旗木綻放後,和藍色橋身形成強烈對比,無論是站在橋上俯瞰或者橋下欣賞,花海、橋梁相映成趣,是絕佳的春色風光。

復興鐵橋為現存最長的五分仔小火車鐵橋,弓形高架弧形造型優美,舊鐵橋一度面臨拆除命運,多方奔走保存下來,其中的一部份目前保留於板頭社區內,站在堤防上可以看到田園景色,尤其夕陽餘暉照應於斑駁的鐵橋上別有一番風味。

吊橋總長228公尺,配合山勢地形採用不對稱式的單塔懸索設計,白色鋼索與護繩在一片青山綠水中格外搶眼;橋上視野極佳,左右兩邊分別可以眺看曾文溪和達娜伊谷溪的河谷風光,吊橋上更別出心裁的設計了幾個景觀座位,供遊客坐著慢慢品味被鄒族人稱之為「忘憂谷」的秀麗景色。在吊橋盡頭處還建有一座景觀涼亭,能讓遊客從高處俯瞰吊橋全景,透過不同角度暢覽達娜伊谷之美。

福美吊橋全長約175公尺,採吊床式設計,橋身以代表鄒族文化的紅、黑、藍三種顏色拼接,在曾文溪上畫出一條微笑曲線。行走在這條充滿原住民風情的天梯上,可以一邊聆聽溪水潺潺、俯瞰溪谷峭壁,同時欣賞阿里山區群峰交疊的秀麗壯闊。而在福美吊橋橋頭還建有一座雙層鄒族涼亭,只要登上涼亭,除了能看見坐落在不遠處的山美大橋,還能眺望遠處達娜伊谷的明媚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