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資料庫

SCENES

查詢

觀音瀑布位於竹崎鄉文峰村,早年聞名全台,是不少四五年級生的共同旅遊回憶,過去因地震及風災封閉長達23年,112年8月16日正式重啟。瀑布四周群山環抱,其中主要瀑布共四座,位於步道頂端的瀑布最為壯觀,遊客可從不同角度欣賞,特定角度可見瀑布酷似觀音手持淨瓶柳枝,因此得觀音瀑布美名。

江山社區舊時因地質鬆軟易有土石流,因而被命名崩山聚落,直至民國39年才更名為江山里。 聚落的居民過去以務農維生,如今的江山社區仍保有農村古樸的韻味,目前約有130間閩式建築,是保存狀況比較完整的聚落。但因人口外流嚴重,許多擁有美麗紅磚瓦和交趾陶的三合院逐漸荒廢,幸好近年來有不少青年返鄉進行社區營造,替古老的農村找回生命力。

建於民國57年的萬國戲院,被視為大林文化起點和藝文中心,與濟陽衍派街屋同屬大林有形文化資產,是民視電視劇「阿不拉的三個女人」和國片「返校」拍片場景,走入戲院中,彷彿穿越時光隧道般,可見到手搖式留聲機、經典手繪電影海報、古早味零嘴和早期防盜的響櫃等,復古風格喚起舊時代回憶,為多工性的場域。

走過一甲子歲月的朴子東亞大旅社,樓高六層,曾是嘉義最高大樓,建築外觀為1930年代流行的「裝飾藝術」形式,仍保留全台獨一無二的「剪刀式樓梯」,每間客房的浴室都有露點裸女磁磚,屬時代限定,在當時民風未開的年代相當具話題性,目前的洗石子地、牆面水泥刻花保存良好。在光線灑落旅社後,透著當年繁華興盛的景象,可感受到時光流動的軌跡。

日治時期為招待高級官員的俱樂部,至今仍完整保留主體及內部設置,包括檜木櫃檯以及交誼廳與舞廳等,娓娓道來50年代的溫婉韻味。賓館的716號房是目前唯一保存的傳統日式風格的房間,房間內以日本塌塌米鋪設,並設置泡茶用茶几,透過窗櫺俯瞰滿窗綠意,懷舊記憶襲捲而來。

溪州國小校舍是木結構鋼筋混凝土建物,戰後日治建築工法,白牆黑瓦日式建築頗具特色。校園裡「吾愛吾校」、「認真學習」的標語,彷彿凝固久遠校園時空。學校雖然已經廢校,在各方的努力保存下,整體環境還算完整,校園中綠樹濃密,並留懷舊大象溜滑梯等遊具,教室外的走廊迴廊,在在傳達濃濃50年代的校園氛圍。

竹崎鄉水道頭街廓位於166縣道,文學作家劉克襄在著作《大山下, 遠離台三線》描述「水道頭是台灣平地最後的檜木老街」,輝煌的歲月停留在日治時代,當時老街的全盛時期,300公尺的道路就開設了68家舖子,至今僅剩販售日常雜貨的水道商行。 周邊兩側街屋幾乎為日式木造建築,早期的建築工法簡單,至今多已受損,有的無人居住變成廢墟、有的殘破不堪利用不同建材拼貼湊合著使用,褪色的招牌顏料諾大地寫著商家之名,社區走向老年化聚落,無奈按下暫停封存著時代的記憶。

張濟生中藥房是溪口老街上第一棟建築,擁有150年歷史的中藥房,建築為清代閩粵的街屋,紅磚外觀還保存的相當完好,屋頂的紅瓦已不堪使用而覆蓋一層鐵皮,走進屋內時淡淡的藥材味隨之飄來,映入眼簾的是昏暗的燈光、陳舊的藥櫃,抽屜外的藥材名被時光流逝抹去了鮮明的色彩,藥房內不乏早期流傳至今的珍貴工具-裁剪藥草的生鐵菜刀、藥船輾槽、以油桶改造的藥材盒,時光仿佛凝結,停留在過去的懷舊時代。

和洋混合式的車站,經歷了產業轉型,依舊散發其古典雅致。車站本身為水泥磚石「大壁式」木構造,加上日式屋瓦、屋簷設計,讓人短時間就可以關注其雄偉的建築。車站內保留了木造座椅座椅、舊式售票窗口及台鐵僅存的三軌鐵道,舊時光的記憶油然而生。車站旁還有幾間舊時糖廠員工宿舍,斑駁的牆面與有年份的窗框,如同一個時光機,帶大家回到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