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資料庫

SCENES

查詢

民雄之森景觀橋於110年底完工啟用,總長約225公尺,淨高5至5.4公尺,最大跨距約34公尺,是一座景觀曲線造型鋼結構橋,橋頂設置以平埔族菱格紋圖騰意象遮陰棚架及花檯綠美化,兼具人行道、自行車道功能;串聯台一線兩側生態綠網,於森林公園側規劃設置景觀平台,提供民眾橋上休憩空間,並可眺望整座橋體、造型避雷針及台一線道路景觀。 景觀橋夜晚點燈彷彿一條火龍彎延空中,若恰逢下雨後路面如鏡子,將使點燈的景觀橋與路面倒影相輝映,令人驚艷。

原同心橋於民國73年8月竣工,歷經921大地震及莫拉克颱風八八風災等多次天災的摧殘,大埔鄉同心橋改建完成後在110年4月1日正式揭牌啟用。 同心橋銜接大埔鄉情人公園及湖濱公園,是大埔鄉與曾文水庫重要景點,也是大埔村、和平村重要聯絡路徑,橋門架以「雙人」為造型,象徵串連人與人間的距離,因此取名為同心橋,改建後結合周邊步道暨景觀改善工程,連結周邊景點設施,全方位突顯大埔之美及曾文水庫美景,也是遊客賞湖拍照打卡最佳景點。

嘉義縣東石漁港是台灣西部沿海著名景點,兼具漁業及休閒觀光,縣府斥資1億7千萬元進行水環境改善計畫,111年1月開工至112年4月完工,除了大幅改善漁民作業環境,也在中央景觀台施作大船入港意象設施,打造成絕美的外傘頂洲乘船碼頭廣場,當地居民也有了新的休憩空間。新建的景觀台保有原「大船入港」風格,並創造更多遮陽空間及設置二樓景觀台,讓要搭船至外傘頂洲的遊客可在觀景台駐足遠眺休憩,傍晚賞夕陽、夜間還有浪漫燈光照明,成為打卡熱門設施。

位於海拔2,000公尺的二萬平車站,在日治時期是阿里山林業鐵路的終點站,因佔地遼闊超過2萬坪而得名,黃昏時的塔山夕照和晚霞、雲海都是著名的風景。
當時此處有六條鐵軌,為了方便車輛調度和設備修繕,在此設有三角線軌道與機務車庫,與竹崎車站並列平地線及山地線兩大站點。如今的二萬平車站是88風災後修繕而成,屋頂部分以日本傳統黑瓦覆蓋,外牆則是溫潤的木質構造,小小一座屋舍與木牌站名靜靜佇立於山林之中,別有一番懷舊氛圍。

建立於昭和5年的車站,位於蒜頭糖廠內,現為五分車之旅使用。紅檜木造的站房,保存完善,木格窗櫺將老建築襯托更加有風味,曾被選為臺灣歷史建築百景。縱橫交錯的鐵道上可見到多種五分仔車頭,園區並存放650號蒸氣火車頭、德馬牌柴油火車頭、蔗箱車、飼料車等車輛,一旁的木造辦公室,亦是原汁原味保留辦公桌、櫃子,具有時代感的事物。

和洋混合式的車站,經歷了產業轉型,依舊散發其古典雅致。車站本身為水泥磚石「大壁式」木構造,加上日式屋瓦、屋簷設計,讓人短時間就可以關注其雄偉的建築。車站內保留了木造座椅座椅、舊式售票窗口及台鐵僅存的三軌鐵道,舊時光的記憶油然而生。車站旁還有幾間舊時糖廠員工宿舍,斑駁的牆面與有年份的窗框,如同一個時光機,帶大家回到過往。

淺綠色的竹崎車站以檜木建造,站外木造岸式站台、枕木臨時月台延伸車站復古風情,站內售票口、服務台、候車椅等也都維持舊時樣貌,讓人彷彿穿越時光隧道,回到阿里山林鐵沿線繁榮的年代。
竹崎車站是是平原與山區分界,在使用蒸汽火車頭的年代,火車行駛到這裡就必須在列車後方換上噸位更重的火車頭,改用推行方式爬坡,這樣特殊的鐵道風景,如今隨著時代變遷已不復見,只剩這間舊車站從日治時期陪伴台灣人繼續寫下阿里山林道的發展故事。

海拔2,138公尺的神木車站,前後站分別為二萬平車站和阿里山車站,為阿里山林業鐵路的第三分道,過去因車站旁一棵樹齡高達3,000歲的紅檜木而廣為人知,許多人不遠千里搭乘火車上山,便是要到神木車站欣賞這棵阿里山神木。但這棵神木於1953年及1956年遭受兩次雷擊,後來又不敵風雨侵襲逐漸傾倒,於是林務局於1997年將神木放倒回歸自然土地,如今前來的遊客僅可透過部分樹木的輪廓和老照片依稀想像神木當年的風采。

梅山上到太平,海拔落差約1,000公尺,公路上共36個夾彎連續13公里緩坡而上,特殊的地形吸引許多遊客到此一遊,更是單車騎士們挑戰的目標。
太平36彎為嘉162縣道往太平村的公路,政府單位也特別於每個彎道處做上編號,近年更增設新款剪紙藝術風格的立牌,除了號碼以外還加上勉勵話語,讓喜愛透過拍照收集36彎的遊客與騎士,更期待著下一彎道的驚喜。由平地出發沿途樹林圍繞,待攀過第24個彎後,會開始感受到風景豁然開朗,推薦上到36彎上的望風亭,可以俯瞰市景嘉南平原,也是賞日出日落、夜景的好所在,偶然巧遇山中起霧,還能驚見雲海壟罩的浪漫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