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資料庫

SCENES

查詢

這裡的三合院聚落全都是坐北朝南的建築,庄內三條東西向及四條南北向的巷道,以及112家傳統五間口的三合院,其中也不乏保存良好的百年古厝。棋盤式街景猶如迷宮般,讓人想要一探究竟,紅色磚瓦的屋舍聚落,不論空拍或者平攝都能攻佔視覺。
庄內傳統工藝「天地掃」,除精巧美觀外,據傳還可以去煞、除霉、防小人。

在八八風災中受到重創的鄒族來吉部落,其中41戶居民災後遷移到阿里山的152林班地重建家園,「得恩亞納」(Toe’uana)便是取鄒族語「遠離河床、平坦安全的土地」之意,期望族人可以在此長久平安的落地生根。
從阿里山公路循著蜿蜒的產業聯絡道往多林方向行車,就能在深山處發現有著三角屋頂和繽紛外牆的得恩亞納社區,這個與世隔絕的小村落被翡翠山林層層環繞,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在藍天綠蔭的襯托,乍看還帶點歐洲童話小鎮氣氛,如畫一般的優美景色令人陶醉。

在朴子中正路老街上,一個轉身就能遇見老建築,有木造房舍、樸實的紅磚屋、洗石子兩層樓老洋房...,在巷弄中體驗日治到民國街屋之美。傳統街屋主要集中於朴子市場周圍,包括:醫院、藥行、竹製蒸籠店等商號,建築結構與狀態均保持良好。推薦: •中正路125號大風堂 •中正路125號一安堂藥局 •中正路127號義益商店 •中正路151-1號德壽堂

大林中山路老街的輪廓,大致可以往前推至清朝中葉,範圍約在車站前至仁愛路(安霞宮)之間。五、六○年代,在糖廠業務及兵營的設置,帶動老街上歌舞昇平,呈現一片繁華景象,車站前的旅社、茶室、、酒樓鱗次櫛比。現在仍可在主幹道、旁側的小巷弄中,尋找特色的建築。

以夕陽美景聞名,此地同樣以養蚵採蚵為主,港邊停滿膠筏,海面上設置著密密麻麻的蚵棚,十分壯觀。最令攝影迷津津樂道的是Z字型的定置網,當落日光芒灑落大海之上,之字型漁網的點綴讓構圖更豐富精彩。而且不只是滿潮的場景吸引人,退潮時架上一顆顆蚵殼現身,形成另一種美感。港區有一棟建築物頂樓開放觀景,能一覽漁港風光。

用鳥地方來形容這裡,在也適合不過。社區鄰近鰲鼓溼地,每年可看見數以萬計的候鳥過境,生態種類之多,光是在濕地內發現的鳥類就有250種,因此也有著這一句話「看見鳥世界,聽到鳥聲音,過著鳥生活,住在鳥地方。」

這裡早期地方產業以養殖文蛤、草蝦為主,目前養殖漸漸式微,當地居民卻用了許多海洋元素,像是貝殼以及螺類,創造出的海洋風味的小天地,像是饒富希臘風情的藍色小屋子、色彩繽紛的小涼亭。

早期布袋與大陸廈門有貨運的通航,商旅往返極盛一時,當時曾有「小上海」美譽。包括五金行、棉被店、銀樓、木材行、油行、農藥行等店鋪的興起,讓「大路店」進入繁榮全盛時期。布袋大路店實際上沒有確切的範圍,通常是指縣道172和161公路交會十字路口周邊,現在還留有些街屋聚落,窺視當年繁華。

早在阿里山鐵、公路開闢之前即初具雛形,這條百年老老街「下腳店仔」,是日治時期形成的舊街市,兩排日式風格的街屋,木造建材的梁柱與窗門桌椅,商店直白掛著「金茂興青果行」、「大姑媽雜貨店」、「文人理髮店」等顯眼招牌,於來時的小徑上掛著不少手繪的反共標語、廣告看板,瀰漫著一股濃厚的懷舊感,也吸引電視電影劇組人員到此拍攝取景,讓這條老老街又被稱為電影街。

一排木造老房子整齊地排列路邊,這就是著名的「扛厝一條龍」,民國50幾年興建曾文水庫時,庫底居民合力將由竹子泥土搭建的竹管厝抬上岸,一排排的房子就像長龍般蜿蜒而上,老屋迄今保留當時樣貌。 麻竹筍、破布子為大埔的經濟作物,每年五到七月破布子或七到十月竹筍產季時,還可見到居民在門前剝破布子或曬筍干的景象。